用活用好奥运遗产 冬奥场馆华美转身******
本报记者 韩秉志
奥运场馆赛后利用是一道国际公认难题。时值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北京各冬奥场馆目前运营情况如何?人气怎样?今后发展重点何在?记者对此进行了走访调查。
场馆人气旺盛
春节期间,各地群众参与冰雪运动热情高涨。冬奥场馆成为公众畅享冰雪运动魅力、感受冬奥文化的最佳目的地。
位于北京市延庆区奥林匹克园区的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飞燕”有着国内最高等级的高山滑雪赛道,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来自全世界的顶级滑雪运动员在这里驰骋竞技。如今,作为冬奥遗产的雪道,经过改造已面向社会公众开放。对于广大滑雪爱好者来说,来这座专业场地打个卡,在2198米的山巅追逐冬奥健儿们的足迹,成了这个冰雪季的重要活动安排之一。
“我们专程从北京市区驱车2小时,来到延庆奥林匹克园区打卡。这里还有亲子戏雪乐园,无论是孩子还是大人,都能尽兴而归。”北京游客赵明生说,无论是高水平的滑雪爱好者,抑或是初级入门的滑雪新手,都可在此练习滑雪技能,享受雪上运动乐趣。
不光是“雪飞燕”客流不断,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里也人流如织。其冬奥赛道体验项目正式开售,不少游客前来体验“冰上F1”的速度与激情,游客还可以乘摆渡车参观游览“雪游龙”,到达观景台,就能一览冬奥村全貌。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延庆共接待游客75.8万人次,占北京市乡村游接待游客总数的57%。冬奥会带来的持续冰雪热成为其吸引游客的重要原因。与此同时,延庆区多款文旅产品于春节假期首发,吸引了众多游客。比如,八达岭夜长城首次在春节假期开放,夜幕下化身璀璨巨龙的长城引得游客连连惊叹。
冬奥魅力不减
除了“雪飞燕”“雪游龙”转身为公众参与冰雪运动的绝佳场地,国家速滑馆“冰丝带”、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以及曾为运动员提供赛前热身与训练服务的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等冬奥场馆也面向公众开放。
走进国家速滑馆,场馆大屏幕上正播放着荷兰选手在速度滑冰女子1500米决赛勇夺金牌并打破奥运纪录的精彩瞬间。冬奥赛时,中外健儿在国家速滑馆速度滑冰赛道上接连打破纪录。目前,这块“最快的冰”继续使用二氧化碳先进环保制冰技术运营维护,滑起来又快又韧。今年春节期间,冰丝带、鸟巢、水立方首发三馆参观联票,让游客尽情感受奥运场馆魅力。
拥有两块标准冰球场地的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北京冬奥会时曾为运动员提供赛前热身与训练服务。现在,这块场地面向公众举办冰球和花滑课教学。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许多家长之所以来这里报课,就是看中了“冬奥同款”。
既有设施创新利用,又有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在首钢滑雪大跳台,赛时临时设施变成票务用房,大跳台落地区巧妙降低坡度,成为“雪圈冲浪”网红体验地。作为世界唯一的“双奥”开闭幕式场馆,国家体育场“鸟巢”北侧运动场变身3.4万平方米的冰雪乐园,春节期间还推出“到鸟巢过大年”文化体育休闲活动。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也结合商圈特色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冰雪嘉年华活动,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冰雪活动。
记者发现,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场馆在常态化保留奥运元素供游客参观体验的同时,还开辟或预留专门区域满足多样化培训需求。如北京国资公司与世界壶联在“冰立方”冰上运动中心合作设立“世界冰壶学院培训中心”,以促进冰壶运动在国内加速发展;国家速滑馆作为国际滑联卓越中心,创新合作模式,以“最快的冰”为基础搭建冰上培训平台,引进国内高水平培训机构,助力培养优秀冰雪运动后备人才。
助力协同发展
树立奥运场馆赛后利用国际典范,高水平建设国际滑雪度假旅游胜地,打造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样板……2022年1月29日,国家体育总局等三部委联合印发的《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为“加快建设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落地绘就蓝图。《规划》发布一年以来,延庆统筹推进冬奥会筹办举办、冬奥遗产后续利用和区域协同发展。立足于生态涵养区的定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在内的“两馆一村”已完成从赛区向景区的转化,成为一个以滑雪为特色的旅游度假区。
从赛区到景区变化的背后,彰显的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一方面,延庆区深化文旅体商农深度融合,推动自然资源、文旅资源与冰雪运动、度假休闲有机结合,举办“春来延庆城·花开漫延庆”“点亮北京·消夏延庆”“乐享金秋·悦游延庆”等品牌活动,推出20余处网红打卡地、30条精品旅游线路、300余项“+旅游”产品,持续培育露营、骑游、夜游、户外运动、会奖旅游等新业态项目,助推京张文化旅游带建设。另一方面,通过打通冬奥场馆、世园公园和长城景区等地理空间,延庆区共包装策划国家级滑雪旅游度假地建设基础设施提升项目、冬奥后续利用项目等重大投资项目12个,资金总额24.7亿元,以项目支撑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
在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上,冰雪体育仍是最璀璨的光环。围绕中关村延庆园“一核四区”科技创新布局,延庆加快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推进中关村(延庆)体育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目前已吸引386家体育企业入驻。万科石京龙和八达岭滑雪场合计34.5万平方米、19条雪道完成升级改造,建成北京冰上项目训练中心和引进梦起源公司建设室内冰场,夯实冰雪产业发展基础。按照“一轴两翼”冰雪体育产业布局,冰雪体育同培训、旅游、科技、赛事等板块联动互促,初步形成“冰雪体育+”的发展模式。
“下一步,将持续强化延庆作为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的主力军、推动者的角色定位,与张家口、乌兰察布等地区加强合作、互相借力、共赢发展,扎实做好后冬奥、后世园文章,进一步探索赛后场馆利用新方式,创新体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模式。”北京市延庆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洪炜说。
山东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扩容扩能******
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持续扩容扩能
积极采购发热诊疗药物、抗病毒药物、血氧仪、氧气罐等,提升医疗配置
本报记者 蔡明亮
“这两天感觉有点喘不上气,社区配备了血氧仪,对我们这些有需要的老人来说就是‘及时雨’。”1月5日一早,青岛市李沧区李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台血氧仪“到岗”,大崂路社区居民刘美玲来测量血氧饱和度。
“刘阿姨,您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是正常的。我给您开一些止咳化痰的药物,您平时多喝水,近期不要剧烈运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夫于清章仔细叮嘱刘美玲老人。
随着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的推进,防控工作重心转向“保健康、防重症”,我省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社区疫情防控体系、分级分类做好健康服务、及时响应居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
社区处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我省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扩容扩能,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关口前移”作用,不断提升社区医疗救治能力,截至目前,全省5万多家村卫生室和200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接诊发热患者全覆盖。同时,积极采购发热诊疗药物、抗病毒药物、血氧仪、氧气罐等,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配置。
青岛市李沧区科学调度医护资源,加强急救药品和医疗设备储备。在李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同30台血氧仪一起“到岗”的,还有肺功能仪、心电监护、抢救车等医疗设备和新三联、旧三联等急救药品。
“我们把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按照年龄、基础疾病、疫苗接种情况等分类标记,建立了台账,做好必要的医疗服务保障。我们手机也24小时开机,可以随时为他们提供在线问诊服务。”李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纪彩霞介绍,中心已成立8支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为重点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目前,680份装有布洛芬、抗原检测试剂等用品的“爱心药物健康包”发放到60岁以上老人手中。
“这里紧邻济南西站,为应对春节期间大规模人员流动可能带来的新就诊高峰,我们提前储备好退烧、止咳、抗病毒、抗生素四类药品,尽可能满足上千人两周以上的基本用药。”济南市槐荫区兴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王前告诉记者。该中心前期已将原有发热哨点升级改造为发热门诊,并设置了6张留观床位。
在济南高新区,孙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正忙着“搬家”。“为了更好地服务居民,我们搬到了济南高新东区医院(山东健康集团济南医院),目前正在进行相关设备调试工作。”该中心副主任李加智介绍,他们将与医院共享医疗设备资源,患者能够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享受到二级医院的医疗条件,“而且旁边就是医院急诊科,楼上就是ICU,开展急救工作也将更方便。”
记者了解到,目前,济南社区各种药品充足,布洛芬、连花清瘟等药品储备数量能充分满足就医需求,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备好了新冠病毒感染中药协定处方方剂。
“线上就医,足不出户就能买到便宜药,真不错!”1月9日,济宁市任城区金城街道兴东社区居民陈丽丽在居民微信群里向邻居们分享自己的就医经历。济宁众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金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在线问诊+零加成购药”服务,居民只需关注中心微信公众号,选择“线上服务”就可足不出户享受家庭医生的在线诊疗和网格员的线下送药服务。送药服务可同时满足居民防疫用药和其他一般性用药需求。与此同时,中心还在社区开设一点多用发热便民医疗服务点,在居民家门口提供便利就医服务。
为更好地服务社区,我省还要求医疗机构支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几日,诸城市整合统筹医疗资源,协调人民医院、中医院等城区医院,适当安排医务力量到社区一线帮扶。
记者从省卫健委了解到,随着医疗资源的有效补充和分级分类诊疗体系发挥作用,我省各级医疗机构就诊发热患者数量持续下降,基层就诊比例持续上升。
(记者 李丽 王健 张晓帆 王浩奇 张鹏 参与采写)